光影中,几艘龙舟穿过大桥,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
东南网6月1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肖榕/文 林熙/图)
(资料图)
核心提示
“一桨划过两千载,满江龙舟闹端阳。”又到一年龙舟季。从古时祭祀祈福的民俗活动,到如今的休闲运动、群众赛事,乃至成为文旅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龙舟始终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才有了驶过时间长河的持久动力。
近年来,福建作为龙舟大省,龙舟运动蓬勃开展。近日,记者以福州为样本,走进龙舟制造厂、龙舟俱乐部和推广龙舟文化的国企,感受龙舟在与时代的碰撞中,如何推开时代之浪,划出新风采。
芒种过后,连续的“龙舟水”让福州的天气凉爽了不少。
入夜的光明港,数条龙舟点缀在宽阔的河道上。伴随着激昂的鼓点,夹着整齐的吆喝,龙舟劈开河道。
一年一度的龙舟季又到了。
“三山缥缈蔼蓬瀛,一望青天十里平。千骑临流搴翠幄,万人拥道出重城。”在各类关于福州龙舟的报道中,这首出自宋代福州郡守程师孟的诗是被引用最频繁的。
岁月更迭,诗句中记述的当时人们为观看龙舟赛,万人出城、千骑临流的壮观场景,却依然是福州人过端午的标配。
在福州,龙舟更像是这座城市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在年复一年的劈波斩浪中完成与时代的对话,实现文化的延续。
守艺人
这是一年中方庄村最忙碌的季节。
方庄村位于福州闽侯县南通镇大樟溪畔,是全国最大的龙舟制造村,已经有700多年的制作龙舟历史。目前,全村四个龙舟厂一年可以生产龙舟200多艘,这些制作完成的龙舟穿过狭长的街道,被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这其中有一大半出自“龙舟世家”方忠雄龙舟厂。在龙舟厂大门一侧立着一块不大的长方形广告牌,在风吹日晒之下早已斑驳,只剩下“方庄最大龙舟厂”几个字格外显眼。
“这里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龙舟厂,因为只有我们有这么大的规模和产量,包括工艺。”龙舟厂现在的负责人方绍晃是方忠雄的儿子,他说,“世界龙舟看中国,中国龙舟看福州,福州龙舟看方庄”,这句话在圈子里是公认的。
端午节前半个月,方绍晃接下了一艘42人龙舟的订单,这是他设计过的最大的龙舟。“十几个人从湖南开着四五辆车就到村里来了。”执拗不下,方绍晃只能应允。“以前到了端午节前,我们都得把工厂大门关起来,不然客户太多了,真的忙不过来。”方绍晃说,执着的客户还会写上需求,把订金从窗户直接扔进来。
从良木到龙舟,方庄村的龙舟匠人们仍和数百年前一样,历经数十道工序,经过无数次的手工打磨与拼接,最终制成龙形。
“我们家族的龙舟造法是祖父在传统福船制造工艺的基础上摸索出来的,祖父将工艺传授给我的父亲,父亲再传授于我。”方绍晃回忆道,“14岁那年,我就开始参与修船和造船,算是正式‘出道’。16岁开始,便能和其他人一起完成一艘龙舟的制作。”
方绍晃今年72岁了,是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庄龙舟制造技艺(闽侯县)”的传承人,“现在年纪大了,活干不动了,只能做些设计和指导”。
方绍晃兄弟六人撑起的龙舟厂现在也有了接班人。1989年出生的侄儿方剑伟从大学毕业之后,就继承了父辈的手艺。他也是下一辈年轻人中唯一一个愿意留下传承的。
在方绍晃的眼中,这个侄儿足够吃苦。“高中毕业的时候,正好碰到闰五月,厂里的订单超过了100艘。于是我就过来帮忙,从早上5点一直忙到下半夜,工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结果发现自己还挺喜欢。”方剑伟说。
其实,在方剑伟更深的记忆里,小时候隆重的“定龙骨”仪式上,各种福州美食更难忘。那是造龙舟最开始也最重要的工序——将长条形的红色“琵琶带”分别钉进龙骨,头尾各钉两条,祈愿龙舟出行平安。“现在仪式已经简化了,顶多就是放放鞭炮。”方剑伟说。
有些传统正在消失,有些传统正在寻找新的传播载体。这些年,方剑伟开始利用做龙舟剩下的材料制作龙舟模型。他把模型称作“龙龙仔”,还上传到社交平台,吸引了一批同好。“每次做完一个模型发到网上,就马上会被人订走。”他的想法是,先将省内各式各样的龙舟都用模型呈现出来,再走向全国。
方绍晃开始未雨绸缪,寻找新的接班人,他不知道再下一代还有谁能够像方剑伟一样。“这个行当太苦了,如果没有更大的经济效益,不太能吸引年轻人。”方绍晃说,他们不保留技艺,只希望传承手艺,“只要谁肯学,我们都愿意教”。
在一旁的方剑伟一边笑着一边摆着手说:“‘龙龙癫’可不行,锣鼓一响,他们的手脚就不知道往哪里放啦。”
72岁和34岁,心境的确不一样。
龙龙癫
在福州,狂热的划龙舟爱好者被称作“龙龙癫”。
“这群都是‘龙龙癫’。”在福建海峡龙舟发展中心位于光明港的办公点里,1996年出生的教练丁力指着刚刚上岸的队员们说。
中心的训练在端午节前变得密集,从原来隔天进行的夜间训练变成每天从下午一点半练到五点半,“目前俱乐部有六七十人,大部分队员白天都要工作,只能跟单位请假参加训练”。对这群身份、背景、年龄不尽相同的龙舟爱好者来说,玩龙舟这件事情,不同人在其中找到了同样的热爱。丁力说:“有句老话,宁荒十年田,不输一年船。这就是‘龙龙癫’的基因。”
丁力对于龙舟的“癫”来自父亲——丁叔,这是大家对他的尊称。作为上一代的“龙龙癫”,1951年出生的丁叔最初是划手,年纪大了变成了舵手,前两年才不再上舟。在丁力的记忆中,对于自己初中翘课划龙舟这件事,丁叔向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西湖是丁力的龙舟启蒙,这里端午赛龙舟在唐代已经盛行。而他所在的湖头村,因为龙舟头是“红马”,而以“西湖红马”闻名。这也是福州龙舟的一大特色,虽名为龙舟头,实际上却有很多其他动物,从大象到青蛙,从犀牛到熊猫,各种“神兽”闪亮登场。
“村队很保守,早期外村人想要加入是不可能的。但是城市在发展,年轻人出去的多了,人手慢慢就凑不齐了,龙舟也越来越少。”丁力说。在队长蒋仲杰的牵头下,“西湖红马”在2012年开始向俱乐部转型,“成立了福州西湖龙舟俱乐部,这也是未来福建海峡龙舟发展中心的班底,‘红马’也不再使用了,成员招收面向福州的龙舟爱好者”。
在更加开放的思路下,龙舟文化中固有的地域局限在不断松动,这件在当时还属于凤毛麟角的事情,如今已经变得普遍。据悉,福州目前有龙舟俱乐部超过200家,不断带动年轻人登舟挥桨。
三年前,西湖公园管理处因为安全原因,暂停了西湖周边龙舟队在园区内的日常训练和比赛。这件在当时看来颇为伤感的事情,也造就了如今在圈内颇有名气的福建海峡龙舟队。“队伍转移到了临近闽江的光明港,这里的水域更加宽阔,一步一步也就走到现在这样了。”丁力说。
在光明港略显逼仄的办公点里,奖杯挂满了整面墙,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年,在厦门“嘉庚杯”海峡两岸龙舟赛、中华龙舟大赛、中国龙舟公开赛以及省外的一些邀请赛上,福建海峡龙舟队取得了不少成绩,小有名气。
而包括湖头村在内,左海周边的官家村、高峰村、后浦村、荷亭村、华大村等6个村的传统龙舟则被搬进了位于左海公园内东侧的龙舟文化园。
文化园2012年由左海龙舟房改造而成,几经翻新,已经扩大到七间门脸,正对着西湖。紧闭的大门内放置十几条龙舟,每条龙舟上面都有名号,“西涧后浦金龙”“荷亭虾龙”“旭东号”“红马龙舟队”……龙舟已经落满了灰,宛如进入沉睡状态。
队员们的闲聊时不时也会唤起丁力的西湖记忆。他说起了2009年的闰五月,“两次端午节连着比了两次,然后乡宴的厨师团队进场起锅,龙舟饭就摆在湖头街旁,烟花用龙舟载到湖中央燃放”。
那是一群“龙龙癫”的狂欢,也是龙舟承载的乡土文化的狂欢。如今,比赛过后的龙舟饭只能周旋于各大饭店酒楼之间,早已没了当初的烟火味。
丁力说:“我怀念它。”
内河之上
福州市水务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招群也在思考从历史走来的龙舟,如何在当下落笔。
在他的办公室里悬挂着福州城区内河地图,纵横交错的蓝色河道或笔直,或蜿蜒,展现着“城绕青山市绕河”的独特风貌。福州的内河与龙舟有极大的关联,大的内河水系都有历史悠久的各境社传统龙舟活动。
李招群指着晋安湖的位置说:“在端午节过后,计划在这里办一场龙舟追逐赛。”这将是他们在内河之上策划的第五场以“百里水上福道·千年闽都画卷”为主题的龙舟嘉年华活动。
自2022年9月鸣响第一枪以来,福州内河已成功举办包括龙舟马拉松、龙舟拔河、龙舟接力、龙舟竞速等四场各具特色的龙舟赛,比赛全程进行网络直播,线上累计观看人次超千万,现场观赛人数超5万人次。
龙舟比赛、龙舟游船、“寻福”主题研学……在总长约50公里的内河上,这家在2021年刚刚成立的公司已经将“文旅+非遗文化”玩出了模样。
水清河畅,碧波映城,城托青山。近年来,伴随着福州内涝治理、污染源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水系周边环境整治四箭齐发,内河水质实现了全面提升。
为巩固内河治理成效,今年2月,福州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域治水建设更加美好海滨山水城市的实施意见》,系统提出新时代福州全域治水的思路目标和任务举措。这也为附着于内河之上的龙舟文化打开了更加丰富的拓展空间。
“五一”前夕,西湖—白马河—东西河通航,乘一尾龙舟,自西湖游船码头顺流而下,途经白马河、东西河,就能一路直通五一广场。用传统文化赋能内河生态,这正是福建爱莱格游艇工业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刘兴华期待的,“在内河水域引入龙舟游船,将让更多市民及游客亲近内河,了解龙舟,共享生态红利”。
干了30多年船舶设计工作的刘兴华就是龙舟游船的设计者。让他记忆犹新的是,曾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游艇展的入口处见过两艘龙舟,“装饰用的,只是一个文化符号”。
刘兴华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符号转换成徜徉在福州内河上的龙舟游船。“在最大限度保留龙舟传统元素的前提下,采用现代工艺提升船体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增加一定的微动力,让游船更符合内河旅游的需求。”刘兴华说,复制的过程就是对龙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新。
目前,福州内河游的总策划里程约100公里,龙舟文化也将伴随延伸的河道,让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发生化学反应。李招群期待能够讲出更多的故事,“未来将挖掘福州龙舟里特有的文化元素,设计开发文创产品,比如龙舟模型、龙头盲盒、柳叶桨等”。
如今,各式各样的龙舟头已经装点在游船上。而柳叶桨自从被碳纤维桨取代后,基本已经退出了龙舟舞台。它们大都被收进仓库,渐渐被人们遗忘。
去年7月,福州市政府印发了《进一步推动龙舟运动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龙舟运动竞争力、融合率、参与率显著提升。以内河为载体,福州正大力开展传统龙舟制造、新型龙舟游船研发制造、龙舟文化传承保护、龙舟体育赛事等工作,持续整合龙舟产业链。
传统的力量正划向未来,连接起无限想象。李招群说,只有用创新的思维、产业的思路去不断挖掘,不断雕琢,科技赋能,龙舟文化才能在当下落笔,“当然,这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回到方庄
一到周末,方庄村就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研学营,在孩子们好奇的眼神中,龙舟的文化传承活泛起来。
关于龙舟,方剑伟有一个梦想。
他说,希望能在村里建一个集旅游、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龙舟基地,打造方庄品牌,“可以做一个传统龙舟文化的陈列和展示;可以打造儿童研学的品牌,先在工厂动手做,然后去河边体验划”。
这是一个大梦想。但是方剑伟说:“一提到方庄,就知道是做龙舟的地方。如果不去规划,以后就慢慢没落了。我想保留这种记忆。”
城镇化的喧嚣已经来到方庄村的附近,新建的小区拔地而起,俯视着这个承载、记录和繁衍着龙舟文化的村落。
时代正在发生变化。但是有些东西,是这座城基因自带的,与时间更迭无关。
专访
创新,让龙舟活在当下
——访福建省龙舟协会会长林远
福建日报记者 肖榕
从2013年承办中华龙舟大赛开始,福州靠着龙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吸引了顶级赛事频频驻足,龙舟竞渡已经成为福州对外展示的一张新名片。
“只要是有文化的东西,老百姓都是忘不掉的。”福建省龙舟协会会长林远说。
在林远看来,龙舟运动这项古老的运动走过几千年的历史,在深厚的文化土壤生根发芽,来到崭新的时代,正在焕发出全新的经济活力。
对于如何创新推广方式,让年轻人继续保持对龙舟的热情?林远则建议,通过更具体验性、更有时代动感的文化活动,创造更为贴近、更为多元的文化营销渠道。“体育也是文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加大龙舟和文旅产业的融合力度。同时大力扶持业余龙舟俱乐部的发展,通过民间组织的活力,吸纳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这项运动中。”
他建议导入市场机制,“传统文化一旦寻觅到合适的现代营销载体,就能获得巨大的成效”。
他认为,真正要使现代龙舟运动发展起来,从根本上来讲,离不开传统龙舟文化的同步发展,离不开龙舟新形态发展,离不开龙舟文化创意发展,从而带动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推动更多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传统节日必将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为人们提供更多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林远说,创新依然要在保持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的基础上进行,“因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人们搭乘龙舟游船,徜徉在福州内河之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完赛后的振臂高呼是龙舟赛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一位工人抱着龙舟头从方庄村的街头穿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流花溪上举行龙舟接力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观看龙舟赛也是孩子们的最爱。
关键词:
网站运营:财经头条
财经头条 版权所有©1997-2016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18864号-11
联系我们: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