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图片)
2016年2月23日,距离高考只有100天的时候,有一名被公认为史学天才的少年林嘉文来到高楼之上一跃而下,结束了17岁的生命。
这一刻,家庭和未来都不再是他的牵挂。
林嘉文去世之前,曾出版过两本书,不仅被学界前辈看好,更被无数人视为未来的史学“新星”。
可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少年”,却在临近高考时,选择了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
谁也无法想象他的绝望。
如今他留在世上的,只有一封遗书“我已看穿世事,再无留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竟让一个天才少年走上了绝路?
2
1998年5月平平无奇的一天,在西安这个十三朝文明古都中,诞生了一个史学天才林嘉文。
小时候的他没有表现出什么天赋异禀,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林嘉文喜欢翻漫画书,也喜欢听家长和老师讲故事。
但是和自己的小伙伴不一样的地方是他的家庭。
林嘉文的母亲是小学老师,父亲在法律院校工作,他的外公外婆也都是老师。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刚上小学的林嘉文就喜欢上了读书。
遇到不懂的字,他就拿着一本新华字典去查,遇到不懂的知识,就去家里的书房去找。
2007年,林嘉文突然喜欢上了历史,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会因为历史而获得成就,也会因为历史而断送生命。
那时候,《百家讲坛》已经开播六年,林嘉文虽然从两年前就每天都陪家人一起看。
但里面的知识却不是他能够理解的,直到看了两年后,他才终于懂了那些历史故事的魅力。
后来随着《百家讲坛》中那些老师的讲解越来越深入,林嘉文渐渐的也提出了一些父母回答不上来的问题:
“为什么汉族打少数民族是开疆拓土?为什么少数民族打汉族是侵略?为什么少数民族被称为蛮夷?”
这样的问题父母很难回答,只让他自己去查书,可是书上的答案,林嘉文总是不满意。
他觉得那些作者都没有公正的看待这些问题,于是他心中有了一个想法:
“答案,还是要我自己去寻找。”
从此,原本喜欢看故事书的林嘉文开始看起了史书,小学几年他就读完了《三国志》《资治通鉴》《吕氏春秋》等历史著作。
当然,此时他读的是翻译成白话文的版本。
父母和外公外婆看到孩子喜欢读书也非常开心,林嘉文想买什么书就给他买什么书,读的越多,了解的越多,林嘉文对历史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上了初中后,他甚至发现了历史老师在讲课时的一些小问题。
每当林嘉文发现历史上的一些不解之谜就立刻记下来,并且去图书馆查询资料。
当汲取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后,林嘉文开始将自己的思路记下来。
而这些思路也成了后来他出版第一本书的灵感源泉。
2013年秋,林嘉文升入了高一,跟过去一样,他还是最喜欢历史课。
可林嘉文的历史老师刘文芳则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明明只是个高一学生,没想到却这么能找茬。
可是这个学生找的茬还都是对的,这就显得自己这个历史老师备课马虎了。
不过刘文芳又感到高兴,能在历史课中找茬的林嘉文是个很好的交流对象,还能给自己的课程查漏补缺。
两人不仅是师生,还是在历史方面志同道合的朋友 。
聊的多了,林嘉文也向刘文芳吐露了自己的理想,他告诉这位年轻的女老师:
“我以后想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像西夏史、金史、辽史,这样的冷门历史学科。它们同样存在于宋朝年间,我们不该只关注汉族的历史。”
听到林嘉文的这番话,刘文芳震惊了。
他才刚刚初中毕业啊,可这样一个15岁的少年,竟然就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了合理规划,如此清晰的思路就连成年人也不一定能拥有。
她想为这个热爱历史的少年做点什么,于是听说林嘉文自己写了一本历史的学术书籍之后,刘文芳主动提出帮他审阅。
林嘉文写的这本书名为《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
全书通俗易懂,用30余万字解读了汉代初期的道家黄老学说是如何让大汉王朝加速崛起的。
拿到书稿的刘文芳仔仔细细研读过后,忍不住拍案叫绝:“我一定帮你联系出版社”。
林嘉文听后突然有些恍惚,难道自己已经拥有出书的资格了吗?
虽然家人总是夸他有历史天赋,但老师的肯定还是让林嘉文有些羞怯,同时,他也感到担忧。
韩寒和郭敬明都是少年出书而成名的,可是后来却总被名声所累,如果自己也少年成名,会不会伤仲永?出书真的利大于弊吗?
殊不知这些想法,都将成为日后林嘉文“自杀”的由头。
3
林嘉文虽然同意了出版,但他提出了一个要求:
如果自己写的这本书真的能够获得出版资格,希望出版社不要曝光自己的真实信息,他不想被打扰。
刘文芳很尊重自己学生的想法,没过多久就联系到了合适的出版社,于是林嘉文的第一本书就在2014年6月低调的出版了。
这本《当道家统治中国》还被收纳入《读客·这本史书真好看文库》之中,和其他25本历史书组成一个系列丛书。
书籍出版后,虽然林嘉文没有曝光自己的信息,但这样一本在学术界很有深度的书很快引起了历史学者们的注意。
然而,林嘉文拿到自己的样板书后,却还是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毕竟这本书是他初中时期在寒暑假期间写的。
当时自己的思想和写作能力不如现在,因此还有很多能够提升的地方。
再加上这本书是投稿出版而非自费出版,所以注解和引用为了方便非学术界的读者理解,还不够严谨。
出书之后,林嘉文又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二部作品,一本关于北宋时期范仲淹和庆历新政的历史书籍。
历史老师刘文芳也对林嘉文保持了高度关注,总能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这让林嘉文感到暖心的同时,也对第二本书的创作更加用心。
自家孩子不仅出了一本历史著作,而且现在要写第二本了,林嘉文的亲人立刻表示支持,但他们也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林嘉文的学习成绩不能退步。
其实林嘉文除了历史之外,别的科目的成绩并不算拔尖,但各科都保持了中上游水平,这距离林嘉文北大历史系的理想并不遥远。
一年后,林嘉文的第二本书,《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写完了。
在写这本书的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有退步,还参加了学校二月文学社,虽然只是高中社团,但也为他写书提供了不少灵感。
去图书馆的时候,林嘉文还结识了著名宋史学家李裕民,这位老师也让他描写范仲淹和庆历新政的第二本书变得更加严谨和细腻。
当第二本书确定可以出版的时候,林嘉文找到了李裕民,希望这位老师能帮他的新书写序。
李裕民对于学术书籍的要求很高,就算是他带过的那些研究生,也很少有人获得被他写序的资格。
因此,李裕民不但要求审阅第二本书的定稿,还提出要看林嘉文出版的第一本书。
看完两本书后,李裕民惊喜的发现这位喜欢历史的小朋友竟然是一位史学天才。
虽然年纪小,但却很有历史研究的天赋,于是爽快的答应为林嘉文的第二本书写序。
第二本书出版的时候,出版社照例询问林嘉文:“这次是否配合出版社的宣传和发售”?
这一次,林嘉文同意了,学术界对自己的认可,让他有自信可以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
然而,林嘉文怎么也没想到,自信满满的他却对自己的未来严重预判失误,甚至亲手断送了生命。
4
2016年1月,《忧乐为天下》正式出版,和林嘉文的第一本书不同,这本书他参与了宣传与发售工作,因此很快就引起了国内历史学术圈的高度评价。
在书籍出版前的那一个月,在宣传书籍的同时,林嘉文也想为自己的母校引起一些关注。
可是当他的新书发表会举办时,却有无数“流言蜚语”像子弹一样袭面而来。
有人说他是少年天才,有人说他是史学奇才,可也有人说这个少年“小时了了,大时未佳”,一定会中道陨落。
甚至有人怀疑他这本书是找人代写的,或者剽窃了他人的作品。
虽然这些质疑声林嘉文早有准备,可是真正迎接负面消息时,还是让他感到了无比的心累。
自从走到了聚光灯下,就有无数人都在期待着林嘉文下一步要做什么,是如他理想般的考上北京大学?
还是写下第三本学术著作?还是从此沉默?
就连在学校里也有无数同学在讨论自己,因为过去自己给历史老师找茬的行为,有不少同学都笑称林嘉文为“林老师”。
这原本只是同学间的戏言,可是却被那些心存不良的人误导,四处宣传林嘉文的骄傲自大。
林嘉文喜欢读书,喜欢思考,但就是不喜欢把自己的烦恼告诉别人。
于是这个17岁的少年心中积累了无数的忧愁,但他行动如常,依然在看他喜爱的历史书籍,学习高中的文化知识,积极备考。
对于外界的猜测,林嘉文淡淡的说:
“我很满意自己这种把历史研究当成日常的状态,我知道有很多人看起来疯狂的热爱历史,但他们可能只是喜欢看故事或是沉浸在想象中的世界。
真实的学术研究会让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感到无所适从,而我有颗平常心,研究历史就是我的日常。”
看到林嘉文面对公众也能泰然处之,有时还和熟人开个玩笑,生活状态一如往常,学习成绩也没下降,学校和家人都感到安心。
他们觉得林嘉文很快就能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实现他的理想了。
可惜,表面上的平静最终还是爆发了,直到2016年2月23日,林嘉文跳楼之后,人们才从他的遗书中看出了端倪。
“未来对我没有吸引力,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也能够想象到经过努力之后我最终能获得的一切,并且早早的看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
所以我最终选择了离开,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出现过太多次了。
也请那些知道我去世消息的人,即使你们不能理解我,也请给我最基本的尊重。
总之我已看穿世事,再无留恋”
面对儿子的自杀,林嘉文的母亲一直很自责,她告诉人们,儿子虽然被检查出了抑郁症,但一直在配合心理医生的治疗,而且也按时服用了相关药物。
可是作为家人,他们竟然没发现儿子平时的异常,如果他们做父母的多关注一下儿子,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林嘉文的历史老师刘文芳也感到愧疚,在她面前的林嘉文开朗又健谈,还有种超越高中生的成熟老练。
她总以为林嘉文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却忽略了他还只是个孩子,生理和心理还不稳定,需要成年人的引导。
17岁的花季却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为亲朋好友留下了无尽的悲伤,这真的是一封遗书就能够化解的吗?
一个少年却称自己看清了未来,并觉得一切不过如此,可他看到的就是真相吗?
也许林嘉文早已分不清历史和真正的生活,历史发生在过去,而人类的生命价值却更多发生在现在和未来,过于专注过去是否会被困在那里,看不见未来呢?
林嘉文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早已不局限于历史,还有教育和生活。
关键词:
网站运营:财经头条
财经头条 版权所有©1997-2016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18864号-11
联系我们: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