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退市新规实施之下,A股市场退市效率大幅提升,退市周期缩短,市场生态得以优化。
5月24日,退市整理期结束的退市拉夏、退市中新将正式摘牌;5月25日,包括*ST游久等6家上市公司将进入退市整理期。今年以来,A股“新陈代谢”持续提速,年内超过40家公司触及退市。业内专家认为,问题公司快速出清,市场整体环境更加清朗,其优化资源配置及优胜劣汰的功能得以发挥。
6家公司同一天被强制退市
5月17日晚间,*ST游久、*ST明科、*ST中天、*ST中房、*ST昌鱼、*ST罗顿相继发布公告称,上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公司股票将于5月25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2022年6月15日。上述6家公司均因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被强制退市。
*ST游久成为年内继*ST艾格后又一只面临退市的游戏股。公告显示,*ST游久因2020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人民币1亿元,公司股票自2021年4月30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游久年报显示,2021年度经审计的营业收入1582.73万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1056.66万元,经审计的净利润为-7581.99万元。上述情形属于上交所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根据相关规定,经上交所上市委员会审核,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同样在17日晚间,退市拉夏与退市中新双双发布公告称,截至2022年5月17日,公司股票已于退市整理期交易满15个交易日,退市整理期已结束;公司将于2022年5月24日被上交所予以摘牌,公司股票终止上市。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披星戴帽”的公司达62家,4月以来更有10家相继发布“进入退市整理期”公告。5月16日,长动退发布退市整理期交易的第四次风险提示公告,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2022年5月20日,退市整理期届满的次一交易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公司股票予以摘牌。根据上市公司公告及交易所数据梳理发现,截至5月18日,今年沪深两市共有45家公司触及退市(沪市21家、深市24家),数量再创新高。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几乎是去年全年退市数量的两倍。Wind数据显示,2021年A股市场共有23家公司退市(沪市14家、深市9家)。
沪市方面,上交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沪市预计有21家公司触及各类退市。其中,退市新亿触及重大违法退市,预计有*ST明科、*ST中天等17家公司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还有安德利和*ST广珠等3家公司通过重组、主动退市等多元化渠道退出。截至目前,沪市退市数量已较2021年增长50%,其中强制退市增长125%,退市风险警示公司的退市率约达45%。另有13家公司触及*ST情形、28家公司触及ST情形,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良性机制正在形成。深市方面,共有ST丹邦、ST猛狮等24家公司触及退市,其中,*ST艾格触及面值退市,*ST德奥因恢复上市申请被上市委审议否决,剩余22家公司均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
常态化退市机制逐步形成
全面注册制背景下,退市制度持续优化,常态化退市机制正逐步形成。
2020年12月,沪深交易所发布“退市新规”,全面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流程,严格退市监管;今年2月25日,证监会起草了《关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随后,沪深北交易所发布了配套实施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今年3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再次指出,严格执行强制退市制度,建立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机制。随后,沪深交易所均发布了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信息披露指引,立足于规范破产重整等事项信息披露,完善上市公司风险化解和退出机制,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推动构建有进有出的市场生态。
海通证券首席分析师荀玉根认为,从当前来看,A股常态化退市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这是注册制改革带来的新退市制度的市场预期。”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退市新规实施之下,A股市场退市效率大幅提升,退市周期缩短,市场生态得以优化。没有主业的“皮包公司”和长期亏损的“僵尸企业”高效快速退出,将为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及优胜劣汰市场环境的构建奠定基础,更有利于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也认为,退市新规实施后,退市企业数量增加明显。对资本市场而言,部分盈利性较差企业被强制退市,使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提升。市场整体环境更加清朗,没有了劣质企业依靠炒作来操纵股价,资本市场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发现”功能。退市新规对企业而言,也起到了督促与警醒作用,并提高了对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要求。上市企业的整体质量提升使投资者可以更放心地进行投资。( 李静 韦夏怡)
关键词: 退市新规2022修订 a股市场退市制度 Wind数据 a股市场退市条件
网站运营:财经头条
财经头条 版权所有©1997-2016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18864号-11
联系我们: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