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5月30日电(记者费天元)产业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是衡量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标准。今年是我国铜铝期货上市30周年。30年来,我国铜铝期货与现货产业深度融合,期货市场服务有色产业的能力不断提升,产融结合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平稳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第二十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举办期间,记者采访了两位有色行业“老兵”,听听他们对铜铝期货发展及产融结合持续深化的切身感受。
理念成熟承载话语权提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李志华,是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第一批“红马甲”,现任上海靖升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1992年,李志华任职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兰州分公司,恰逢上海期货交易所前身——上海金属交易所开业,受公司指派来到上海学习期货并参与交易。
由于当时很难找到期货交易的参考书,李志华只能通过“实战”积累经验。“当时国内有色期货市场投机占主导,交易量也不大,因此价格经常暴涨暴跌。”李志华说,在国内有色期货的起步期,由于交易量占全球的比重很低,国内外的信息也不透明,导致国内期货只能充当海外的“影子市场”。
在那几年里,李志华经历过盈利的喜悦,也承受过斩仓的痛苦。在他身边,无数曾经的交易明星最终陨落,又有一批批新面孔涌入进来。这些经历让李志华最终明白,回避风险才是“活”得久的唯一武器,期货市场其实是一个“买保险”的地方。
2000年,李志华创办上海靖升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主要开展铜、铝等有色金属的现货贸易。“以前不太懂期货的时候,靠运气挣了些钱;现在真正懂期货以后,就专注于做套保了。”李志华笑言。
如今,上海靖升从上游接货到下游卖货,都利用期货工具进行严格套期保值,贸易商在产业上下游之间的“蓄水池”功能得到发挥。近年来,上海靖升每年的铜国内销售量可达到八九十万吨,同时也是国内最主要的电解铜进口商之一。
除了对期货功能的理解更加深刻外,李志华与上海靖升的成熟也离不开国内有色金属期货的日益繁荣。“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现在国内铜期货的交易量增长了100倍以上,铝期货的交易量更是增长500倍以上。目前上期所铜交易量已经占到全球的20%以上,早已摆脱‘影子市场’的处境。”李志华说。
在李志华看来,近30年有色期货市场的发展,也是国内有色金属产业稳步推进市场化、国际化的过程。“恰恰是通过充分参与期货市场,有色产业内的企业才能做大做强,并最终走向国际化,参与全球的矿山开发、冶炼厂投资,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多元化。”
期货定价已成行业共识
作为中国铜冶炼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云南铜业于1998年上市,上市后公司成立了期货部门专门从事套期保值工作。云南铜业首席市场分析师张剑辉便是公司期货部的元老之一,他向记者讲述了产业对铜期货从陌生到完全融入的变化历程。
“1998年,国内铜产业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区域定价,期货价格更多是作为参照,产业链仅有部分套保,部分运用了期货市场。”张剑辉说。
随着铜期货持续发展及产业对期货工具的认识持续深入,“将期货价格作为现货定价的基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这些年来,产业最大的变化就是用期货价格来服务现货定价。期货价格作为现货作价条款的组成部分,已经被直接嵌入了国内现货的买卖合同中。”张剑辉说。
在张剑辉看来,将期货价格直接转换现货结算基准价格,已成为行业的共识和惯例。产业对期货已从间接参照转为直接使用,期货价格就此深入实体企业。“目前,从矿山、冶炼厂,到下游的铜杆、电线电缆,以及铜贸易,整个产业链都围绕期货价格进行,只不过是在期货价格的基础上加减升贴水或价格幅度不同而已。”
张剑辉认为,对于实体企业来说,产业链全部围绕高度公开透明的期货价格进行运转,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制定生产经营计划,包括分析近远期价差、内外价差趋势来进行采购销售的决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直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价格风险的管理,便于企业评估现货价值,从而准确计算买卖双方的权益价值增减并进行风险监控。此外,公开透明的价格还能解决交易双方的价值判断依据和信任问题,提高了运行效率。
张剑辉还特别提到国内期货品种相对海外的比较优势:“近年来海外市场发生了石油负价格和伦镍非常规上涨等事件,这些明显都有投机资金主导,导致价格变化极不理性,甚至造成海外金融市场的动荡。相比之下,中国有色期货市场在管理方面是比较周全的。”
经过30年发展,目前上期所已成为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三大铜期货市场之一,铜期货成为国内铜现货贸易的定价基准,并与铝、锌、铅、镍、锡期货形成了完备的有色金属品种系列。在此过程中,期货服务实体经济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不断增强,国内有色金属工业已成为市场化程度最高、适应国际市场变化最快、应对国际市场冲击能力最强的工业行业之一。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关键词:
网站运营:财经头条
财经头条 版权所有©1997-2016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18864号-11
联系我们: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