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宜宾胡同老门牌3号(新门牌5号),是一座标准的三进四合院。这座宅院,一直与文学有缘。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里曾是《人民文学》编辑部,后来成了中国作协的干部宿舍,秦兆阳、葛洛、黄秋耘、闻山、张天翼等名家先后在这里生活过。1972年,张兆和带着两个孙女搬到二进院东厢房,沈从文每天来这边与夫人吃饭,享受着困顿中的天伦之乐。
民国期间,这座小院里住的是著名国际友人、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创者——浦爱德女士。她的童年在清末的山东农村度过,回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后,被洛克菲勒基金会选中,成为协和医院的第一位社会工作者(社工),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医务社会服务部门。除此之外,她还写过几本小说,是老舍《四世同堂》英文版的翻译者。
说到医院社工,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现在的护工,但两者有着根本的差别。在协和创建的1921年,人们对西医不了解,生活水平又低,一旦患病往往面临身心双重压力。浦爱德和社工们,以帮助患者摆脱疾苦,重返正常生活为己任,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帮他们理解医嘱和治疗方案,还根据病人的经济状况做出费用减免,衣物食物资助,乃至接济路费、介绍工作、殡葬救济等安排。
【资料图】
社工大多是燕京、辅仁等大学的社会学系毕业生,曾经在浦爱德手下工作过的张中堂回忆过两个工作中的实例:
一个是12岁的杂货铺学徒患病,家里没有钱。社工主动找到掌柜,问能否出钱给孩子治病,对方表示实在没有能力,但保证不会辞退孩子。医院减免了看病费用,打消了孩子怕被辞退的顾虑,治疗后,孩子很快返回了工作岗位。
另一个案例,是对一个腿骨折患者的术后家访。社工发现他家卫生很差,屋里有很多臭虫,就自己动手找来旧报纸,上上下下把屋子裱糊洁净,并为患者制作了简易大小便器具。
协和社会服务部以个案为主,服务体系涉及病人从入院前、治疗中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尽管条件艰苦,资源有限,但成效显著,还被老百姓亲切地叫做“帮穷部”和“救命部”。
从1921年到1939年,浦爱德在协和医院工作了18个春秋,除担任社会服务部主任外,她还在燕京大学和协和护校教课。这期间,小羊宜宾胡同3号成了学者、学生、政府官员、商人和旅行者聚会或短期住宿的地方。
日军闯入协和医院后,她不得不离开中国。在纽约,她长期担任中国工业合作社的执行秘书,为在中国建立小型生产者合作社筹集资金。在此期间,浦爱德还帮助旅居美国的老舍,把他的小说《四世同堂》翻译成了英文。
协和医院调养院,是为了方便外地来京的患者等待就医,以及需要常来复查或出院后需要调养的患者而设立。有男女两个调养院,分别在内务部街和东罗圈胡同。
她自己写的书——《汉族女儿:一个中国劳动妇女的自述》《尹老太太:北京生活回忆录》,以常在小院做客的宁老太太和尹老太太为主角。浦爱德还资助了宁老太太的孙女金凤读书,直到她从协和护校毕业。虽然没有结婚生育,但她收养了两个女儿,一个是中国孤儿浦贵静,另一个是俄国难民塔妮娅。两个养女成为人母后,也让她体尝了做外祖母的快乐。
1959年,浦爱德冲破重重阻碍重访中国。1972年,随着中美两国关系改善,84岁的她再次来到中国,并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款待。
不知她这两次来访,是否回到过小羊宜宾胡同原来的家,不过从回忆中不难看出,她对小院的喜爱和眷恋之情。她说:“一个人的家很重要,它是包裹我们的第三层,也是最外层……我在北京的房子,虽说比不上豪宅大院那样宏阔,但在布局上是一样传统,一样建造精良,房屋的各个层次,房子与庭院的比例,以及细节上都一样和谐。”
1985年浦爱德在美国去世,终年96岁,应了中国那句话——仁者寿。差不多是前后脚,大洋彼岸的小院落也被拆除了,但百年前这位奇女子的故事仍流传下去。
流程编辑:u060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关键词:
网站运营:财经头条
财经头条 版权所有©1997-2016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18864号-11
联系我们: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