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年眼看就要过半了,清明节、端午节过完,就只有中秋节和春节了。端午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佳节之一,习俗非常多。例如包粽子,记得在小时候,住外婆家的时候,外婆每年的端午节都会包粽子。有意思的是以前外婆包粽子都是不是粽叶,而是新长出来的竹子外壳。煮出来的粽子不仅有粽子本身的味道,还带有竹子的清香。
端午节除了包粽子之外,挂艾草、挂香包和划龙舟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了。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端午节除了以上这些习俗之外,还有一项从宋朝的时候就形成的端午习俗,这就是躲端午。在农村老人常言:“三人要躲端午”,起初笔者一直不理解,现在长大了,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所谓躲午,也叫躲端午,最早记载于宋朝。而在民间之所以有躲端午的说法,是因为6月是赫赫有名的“毒月、恶月、恶日”。之所以称6月是毒月、恶月、恶日。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气温急剧升温,太阳毒辣。
东汉时期的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在他著写的《论衡·言毒篇》就曾这样描述6月份的太阳:“夫毒,太阳之热气也,中人人毒......太阳火气。常为毒螫...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6月份的天气太毒了,人们如果在6月份中午出行的话,很容易就出现中暑的现象,所以在古代人们端午节前后中午都会带在家里,并将这种习俗称之为“躲午”。
而老祖宗留下来的“三人要躲午”,指的就是婴幼儿、体弱多病以及刚嫁出去的女子。为什么是这三种人要躲午呢?其实很好理解,婴幼儿、体弱多病的这两类人,不说高达40度的高温天气,单单夏季的蚊虫叮咬就够他们喝一壶了的。如果在到正中午出行,搞不好真有生命危险。至于为什么刚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躲午,其实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
例如明朝嘉靖年间延庆县志书《隆庆志》一书中就有记载端午节:“已嫁之女召还过节”。以及光绪年间杨文鼎著作《滦州志》,其中也有记载: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顾名思义就是在古代端午节的时候,刚嫁过来的女子都会回到娘家“躲端午”。之所以有这样的传统,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端午节属于盛阳,而女性属阴,如果这一天刚嫁过来的女人回到娘家“躲端午”,寓意以后的日子无灾无病。
其实在古代不仅有“躲端午”,还有非常多咱们现在不能理解的习俗。例如古人认为端午节这一天是恶日、毒日,不仅不能结婚、也不能同房,更不能搬家亦不可喝泉水,以避免井毒的侵害。不过到了现在,很多人认为这些是封建迷信,慢慢的都不再兴这些习俗了。
只留下了精华部分,例如包粽子、挂香包、艾草、划龙舟等等。不过“躲端午”在北方地区还是有不少的习俗流传了下来。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了。大家对于端午节将至,老人常言:“三人要躲午”,躲端午你听说过吗?在你们当地有没有躲午的说法。另外在你们当地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之外还有哪些不同的传统习俗呢?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参与讨论。
关键词:
网站运营:财经头条
财经头条 版权所有©1997-2016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18864号-11
联系我们: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