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ESG(“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公司治理”的缩写)发展战略受到各国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的一致认同和高度重视。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注意到ESG战略对市场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响应 “共同富裕”理念的号召,不断加快ESG战略的落地,围绕自身业务特点和优势,助力社会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消费金融为弱势群体注入活力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对弱势群体、尤其是乡村的帮扶一直是难点,捷信也一直致力于围绕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乡村地区曾经是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触达的地区,百姓有需求却没有合法正规渠道能够满足。2015年,中国信贷人口渗透率仅为27%,而同时期美国的信贷人口渗透率为82%。捷信也正是此时走进乡村市场,并逐步覆盖到全国三、四、五线城市和乡镇,甚至更偏远的农村地区。捷信为下沉市场人群带来的消费金融服务帮助他们改善了日常生活,提高了生活品质,帮助消费者形成健康的信用消费习惯,向群众传播诚信理念,提高人们的信用意识,引导居民珍爱信用记录。通过乡镇上的手机专营店、电动摩托车店、农村地区的家电专营合作社等场景,随时随地向人们提供便捷的消费金融服务。
除针对性帮扶乡村人群外,捷信也坚持帮扶突遇困难的弱势群体。多年以来,捷信在中国的捐赠和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累计投入已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并多次斩获“企业社会责任奖”等荣誉。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报告中,捷信多次被评为负责任的消费金融服务商。
提升金融素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想更好地享受消费金融服务,其重要基础之一便是掌握足够的金融知识,有较高的金融素养,而捷信也一直致力于金融知识教育普及工作。自2017年以来,捷信多次携手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参与“金惠工程”农村金融知识教育普及项目,并推动“金融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福建省乡村领导干部赋能培训”,与乡村干部一起携手推动农村地区金融发展,将农村金融群体风险防范工作落到实处,助力乡村振兴。
除针对乡村人群做教育外,捷信也在线下深入布局校园金融知识教育活动,先后走进河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全国高校,开展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理性消费、防范电信诈骗等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助力营造大学校园良好的金融知识素养环境。捷信还在线上开辟“捷信金融知识大讲堂”栏目,通过系列漫画问答、话题互动、看图猜词等多种有趣易懂的形式,深度解析当前“一老一少”人群所关心的金融话题。 到目前为止,捷信的金融知识普及受益人群已超过600多万人。
以金融之力高效推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对乡村人群的帮扶就显得尤为重要,以金融手段帮助农村民众以及小微企业,更是能最直接地促进“共同富裕”。
当前我国城乡、区域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发展不平衡,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约为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约为30%。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同时帮扶低收入群体,不仅能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还能有效防止贫富差距悬殊和两极分化,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ESG战略的指引下,捷信始终为实现“共同富裕”倾尽全力,未来也将持续秉承这一理念,持续提供“负责任的消费金融服务”。
关于捷信
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作为一家合规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于2010年底正式在中国开业,其股东为国际领先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捷信集团。捷信致力于为那些无法被传统金融服务所覆盖、尤其是信用记录缺失或很少的群体提供负责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其业务覆盖全国29个省份和直辖市,300余个城市。捷信与全国多个知名零售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基于“2023战略”,捷信不断加速“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步伐。捷信积极布局智能客服,将智能机器人、质检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产品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景,运营效率显著提升。凭借卓越的数据捕捉和分析能力,结合大数据、云服务、自动化和生物识别检测等现代前沿科技手段,捷信将自主核心的风险控制管理能力渗透到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以实现对每一位客户的高效、即时服务,并最终成为他们终身可信赖的优质金融服务伙伴。
更多有关捷信信息,请浏览:http://www.homecreditcfc.cn
捷信集团是一家国际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在全球8个国家开展业务。捷信集团在中东欧(捷克共和国与斯洛伐克)、哈萨克斯坦、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地运营。截至2022年6月30日,捷信集团通过全球大约289,388个贷款服务点(POS)、贷款处、办事处、邮局、汽车经销商组成的庞大销售网络,迄今已为超过1.1亿客户提供贷款服务。
更多有关捷信集团信息,请浏览:www.homecredit.net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网站运营:财经头条
财经头条 版权所有©1997-2016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18864号-11
联系我们: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