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4时35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黄海海域使用捷龙三号遥一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十四星”方式,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3D47-50星等14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捷龙三号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其中一颗卫星,是由来自31名北京的中学生参与研制的科普卫星——“丰台少年二号暨少年梦想二号”。
“丰台少年二号暨少年梦想二号”科普卫星是一颗6U立方体卫星,体积约8立方分米,用双手就能轻松举起。它长得酷似一只金属盒子,表面的太阳能电池板是其在轨能量来源,4根天线能与地面进行无线电通信。卫星还搭载了3台相机,能从距离地面535公里高的轨道上俯瞰地球,并将拍摄的照片回传至地面。
卫星的研制可以追溯到2017年。该卫星总师龚万骢说,从方案设计到卫星研制、工程测试,本市10所学校的31名中学生全程参与——围绕卫星要具备哪些功能,他们开启了好几轮头脑风暴;真空热试验、振动试验、冲击试验等卫星在地面的例行技术试验,学生们也都参与了;学生们还能亲手拆装卫星样星。“不过,卫星正样星的组装调试因涉及专业技术和工艺,仍需专业人士开展精密操作”。
如今,“丰台少年二号暨少年梦想二号”科普卫星乘坐捷龙三号顺利飞入太空。但这并不意味着项目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北京市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副馆长毛峰说:“不仅是让学生们参与卫星的研制,更要让他们体验卫星的实际应用。未来,这颗卫星将成为青少年航天活动的一个重要科普平台。”
毛峰这样描绘未来,学生们通过自己制作的简易天线和无线电接收装置,能够接收卫星信号,跟踪卫星的行踪,还能通过遥控通道发送指令,控制卫星执行任务。
我国第一颗由中学生参与研制的科普卫星——“丰台少年一号暨少年梦想一号”卫星在2016年顺利升空。“当时有一名参与卫星研制的学生,已经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了。”毛峰说,“我们不仅是带着孩子们了解航天、学习航天、触摸航天,也引导他们立志,找到自己的梦想。”
相关链接
本次发射任务的“交通工具”捷龙三号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研制周期仅20个月,创造了火箭研制用时最短纪录,技术创新也填补了多项空白。
捷龙三号的首飞成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捷龙四号固体运载火箭也已开始规划,其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将达2.5吨。(刘苏雅)
网站运营:财经头条
财经头条 版权所有©1997-2016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18864号-11
联系我们: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