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金华人朱有成火了,还上了美丽浙江抖音号,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他觉得自己没做啥,无非就是一边在菜场卖馒头,一边在台子上练书法。
有网友说,卖馒头是生活,练书法是梦想,朱师傅这是两不误。
记者联系到了这位菜场“书法家”,还别说,他的故事真的挺励志。
(相关资料图)
他是喧闹菜场里的“书法家”
金华开发区秋滨农贸市场,是一个有着20余年历史的有证市场。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众多,菜场生意不错。几年前经过升级改造,市场里蔬菜、肉禽蛋、水产品等产品分门别类,摆放整齐,有一种逛超市的感觉。
这段时间,市场里一位馒头经营户朱有成,成为了红人。
在熙熙攘攘的市场里,65岁的朱师傅是特殊的存在——只要手头没有客人,他就会摆出笔墨纸砚,开始在摊位上挥毫泼墨,认真安静地临摹书法。
朱师傅是金华婺城区雅畈镇人,家里开办馒头、糕点制作工厂已有20年。以前,他在老家镇上摆摊卖馒头,六七年前,摊位摆到了生意更红火的秋滨农贸市场。
每天清晨6点多,朱师傅会开着他的五菱车,把头一天家里做好的馒头,运到20分钟车程外的菜市场销售,开启一天的生意。
卖馒头不像其他蔬菜,有季节性。“旺季生意好,过年的时候,一天起码要卖掉五六千个。”那段时间,朱师傅一天几乎忙得停不下来,但一到淡季,每天的销售量有限,“这段时间生意就比较淡,一天卖四五百个,有时候可能才一两百个。尤其夏天,馒头容易坏,不会卖很多。”
生意冷下来,朱师傅“泡”在市场里的时间不会短,基本都是下午6点左右才会收摊回家。漫长的一天怎么打发时间?菜场里,有摊主刷手机,看抖音,或者聊聊天,一天也就混过去了,朱师傅不一样,他会随身携带纸墨,生意不忙时,就在摊位旁铺开毛毡,静心练字。
坚持了大半辈子的“文艺梦”
朱师傅写书法,不是一两天,他喜欢临摹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书法,一练就是将近20年。
“不瞒你说,早在1973年,我初中毕业,那会儿在学校里,就参与一些爱好书法小组,因为字写得好,已经小有名气。”不过那个年代,生计是第一位的。朱师傅生在农村,毕业后忙于农事,“书法断断续续,中间也停了好些年。”
后来生活好了,他又重拾爱好,临帖,或者自己创作。除了在菜市场练习,回到家里,他也会写上一会儿。过年时,他还会在红纸上写春联,免费送给亲朋好友。
不仅仅是书法,曾经开过小货车的朱师傅,年轻时还是雅畈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歌手”,会吹笛子、拉二胡,内心一直有个“文艺梦”,而且践行着“不管生活有多难,梦想总是要有的”这一初心。
说起自己的爱好,朱师傅滔滔不绝,而且乐于分享。
7岁时,他就学会了吹笛子,吹的大多是《大海航行靠舵手》这些红色歌曲。那个艰苦年代,想要保持这一爱好可不容易。
“没钱买笛子,哥哥就到山上去采毛竹,来给我做笛子。”十几岁时,朱师傅还学会了拉胡琴,后来也是自己找材料,请老师傅做的,“原材料就是路边那种泡桐树,树不是锯下来就可以用,而是要晾干,而且不能用太阳暴晒,会开裂,要慢慢阴干,起码要花上一年时间。”
这把胡琴,让朱师傅很得意。“拉的弓很大,琴杆也高,很多人听了,都说音质不逊色于专业的提琴。”
组建协会带动更多农民
“就是一个爱好,没有热爱,不找点事,那一天就很冷清,显得特别长。”这段时间被人拍了视频发到美丽浙江后,很多摊主都来围观朱师傅写书法:“他们开玩笑,说我写得这么好,菜市场的知名度都提高了。”
朱师傅自己倒很谦虚:“随便写写的,就在宣纸上临摹,连印章都没有盖。”
书法、胡琴……朱师傅不仅仅坚持自己的爱好,也带动了身边一群跟他一样的农民朋友。
除了馒头经营户,朱师傅还有一个身份——婺城区雅畈镇诗词联谊会会长。联谊会的成员,有雅畈镇上的农民,还有附近的外来务工者,多的时候有五六十个人。
“大家一起参与,一周会选两三天安排活动。”之前,联谊会还参加过“文化下乡、送福迎春”活动,书法爱好者们为村民写春联、送“福”字。
疫情之前,朱师傅还参加了金东区婺剧促进会的活动,“玩了半年多,挺开心的。”和志同道合的爱好者在一起,朱师傅总是特别充实,“大家都差不多年纪,一帮人一起玩,一起进步。”
不过,朱师傅也坦言,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对于忙于生计的农民们来说,并不容易。“确实很难坚持,诗词、书画、乐器,都有一定门槛,只有保持热爱,有恒心坚持,才能延续下来。”
在菜市场里练字,客人来了就要被打断,不管是书法、笛子还是胡琴,朱师傅就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里,保持着自己的小小热爱,“菜市场里卖馒头,是为了家庭生活,但生活再忙碌,梦想不能丢。”(图片来自浙江在线)
关键词:
网站运营:财经头条
财经头条 版权所有©1997-2016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18864号-11
联系我们: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