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咖啡变得唾手可得。商场里、村庄内、巷子中、屋顶上……金华的咖啡店越来越多。昨日,记者在某餐饮服务App上搜索“咖啡”发现,全市共1000余家店销售咖啡,其中市区有400余家。
喝咖啡曾被贴上小资的标签,如今已成为不少人的日常。
【资料图】
咖啡“奶茶化” 吸引更多消费群体
今年,一家连锁咖啡店开进了市民李女士所在的办公大楼,每天李女士都闻着咖啡香上下班。想喝咖啡时,她经常会选择新品,橙C美式、碧螺知春拿铁、杏花乌龙拿铁……“我好奇各种新品的味道,都想试一试。”
咖啡闻着香,但许多人不习惯它的酸、涩、苦。于是,商家加入生椰、厚乳、燕麦奶调和口感,让更多消费群体,特别是年轻人接受咖啡。近两年商家更是脑洞大开,混合红茶、茉莉、龙井茶,还搭配榴莲、草莓、牛油果等,让咖啡变得越来越像奶茶。“应季鲜花和水果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市民白女士调侃道。
记者发现“万物皆可加”的创意咖啡,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咖啡的消费群体,推动了咖啡销售大众化。
甘宁经营着一家社区咖啡店,虽是个爱好美式、拿铁、卡布奇诺等咖啡的传统派,但也乐于创新,经常研究各种新品。“市场需要创意。”他用创意咖啡给消费者带去感官上的刺激和新鲜感,并增加店铺的曝光度。
吴云曾在店里推出过创意咖啡,没多久就下架了。“我喜欢‘含咖量’高的咖啡,不希望糖浆和各种辅料掩盖咖啡豆的本味。”他痴迷咖啡原本的味道,为此还自己烘焙咖啡豆。传统咖啡和创意咖啡并不对立,就吴云而言,他选择一心专注于制作纯粹的咖啡。
年轻人热衷咖啡创业 开店容易守店难
记者走进吴云店里时,他正在和两个年轻人交谈。“是95后,准备开咖啡店,来咨询一些问题。”吴云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开咖啡店创业,因为其投资成本和门槛相对较低,且工作环境舒适。
吴云12岁起跟着母亲喝速溶咖啡,28岁时在网络上接触到手冲咖啡、精品咖啡的概念,“就像现在的ChatGPT一样新潮,很多人在论坛上讨论”。渐渐地,他迷恋上手冲咖啡。31岁那年,吴云从国企辞职,筹备自己的咖啡店。
2012年,吴云32岁,他的店在市区后街开张,周边还有四五家咖啡店。2017年,考虑到经营、房租等问题,吴云闭店,以烘焙工作室的形式提供咖啡产品。2021年,他老店新开,换了名称,销售咖啡和面包。
面对快速崛起的连锁咖啡店,吴云很淡定。“连锁店主打快消品,私人咖啡店主打精品咖啡,以口味和环境取胜,两者可以差异化发展。”吴云说,到私人店里喝咖啡的消费者,往往更注重空间体验。
大街小巷,咖啡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倒闭的也不在少数,快的两三个月就消失了。“守店是十分枯燥的事,想要经营好咖啡店,并不容易。”甘宁是90后,曾在连锁咖啡店上班,一年半前创业,既是店主也是咖啡师、服务员。他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通过网络平台推广店铺,先用环境吸引新客来打卡,渐渐地积累了一批稳定客源。
在甘宁看来,私人咖啡店向顾客输出的不仅是环境、口味,还有情感。他乐于和顾客聊天,一次次交流,让喝咖啡的空间产生了情绪价值。
既自营也加盟连锁品牌 拥抱更多可能性
每天早晨7:00,张叶飞先赶到其加盟的连锁咖啡店接单,两个小时后,再到自营店里当咖啡师。
47岁的张叶飞,早在2004年就开出一家西餐厅,两万余元一台的咖啡机和拉花咖啡,成为当时的卖点。目前,他有4家自营店,每家店日均销售50余杯咖啡。“两年前,外卖平台的单子约80%是咖啡,现在几乎为零。”张叶飞意识到,咖啡店越来越多,竞争日趋激烈,必须有所改变。
今年2月,张叶飞加盟了某连锁咖啡品牌。“现在平均每天卖出200杯,未来会更好。”他说,连锁品牌的运营机制,打开了自己的眼界。简单来说,完善的运营体系、物流体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举个例子,店里要准备哪些原料、采购多少,系统都会自动生成、推送,张叶飞只需确认,物流就会按时送达。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运营机制的竞争。”张叶飞计划,接下来要在自营店中借鉴连锁品牌的管理模式。
经营理念百花齐放、不尽相同,不过,这些经营者有个共识——国内咖啡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咖啡作为舶来品,普及程度将进一步增加。”吴云认为,咖啡将来也能成为金华消费者的刚需。甘宁的店已经站稳脚跟,“在合适的时机,我会适当扩大规模”。张叶飞看好连锁品牌的潜力,打算缩小自营店的规模、增加连锁店的数量,“两条腿”一起走,拥抱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
网站运营:财经头条
财经头条 版权所有©1997-2016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18864号-11
联系我们: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