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每每端午将至,嘉兴桐乡人就要忙碌起来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初始之意,“午”通“五”。
说起端午节的起源,似乎有许许多多的版本,但较早的记载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的《谐记续齐》和北周宗懔的《荆岁楚时记》。两本书都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的诗说的就是此事。
(资料图)
但嘉兴桐乡一带却是“过端午,祭伍子”。伍子就是伍子胥,原是楚国贵族,为替父兄报仇,亡命吴国,辅助吴王阖闾灭掉楚国。但吴王恩将仇报,赐剑自杀,甚至还将伍子胥的尸体“盛以鸱夷之器(大腹盛酒之壶),投之于江中”。吴国百姓深深怀念他,每年的端午节用赛龙舟的方式怀念伍子胥,同时也裹粽子投到河中以示纪念。因为粽子的谐音是“中子”,因此,在民间也流传着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说法。
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纪念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到,孩子笑,香袋‘王字’艾虎帽;过端午,祭伍子,千家万户裹粽子;端午边,百虫生,喝杯雄黄解毒气;度端午,看赛舟,芝村看到双庙渚;端午节,驱邪秽,家家门上插菖蒲;端午后,盛夏至,买好蒲扇赶蚊子。”一段端午俗语,道出桐乡地界上端午节里有着丰富的节日活动。
虎头帽和香囊。过去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是个五毒丛生的月份。因此当地的奶奶、外婆的都要给孙子、外孙做老虎头帽和虎头鞋子,还得做几个香囊,用红丝线穿起来,让孩子佩戴在身上用以驱瘟辟邪。考究的人家还用红线穿起一只只小粽子或菱角样子的香囊挂在眠床的帐钩上,用以辟邪。
挂三草。端午节一早,一户户人家会先把钟馗的神像请出来,供在照壁上。目的是恭请他出来驱鬼辟邪,保佑平安。每户人家门框上方还要悬挂三草:菖蒲草、八角刺藜(一种叶子八个角长尖刺的长绿灌木)和大蒜头,也为驱鬼辟邪。《清嘉录》中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看来一切邪恶之鬼都畏惧凌厉之气,正气在处无不销声匿迹。
吃五黄。黄鱼、黄鳝、黄瓜、咸鸭蛋黄和雄黄酒。大人在吃雄黄酒同时还会用手指头蘸雄黄酒抹在孩子的耳朵上,在额头上写一个“王”字。老虎是“百兽王”,人们要借借它的威风,威慑邪神祟鬼。食五黄是为了对付五毒:蝎子、蛇、蜘蛛、娱蚣、癞蛤蟆。
打闷烟。也叫“打蚊烟”,桐乡的石门一带乡村的农家每在端午节中午,会在堂屋正中放好一只炭火钵头,在钵头底放一把平时烧柴用的豆荚梗,点燃,然后放进艾蒿和“蚊子草”( 此草因花形似蚊得名)。随后用蒲扇用力扇,待浓烟滚滚升腾即把钵头捧至卧室、猪羊棚头,又扇,使卧室和猪羊棚薰烟弥漫满室,这就是俗称打闷烟。据说这端午打了“闷烟”,入夏就少蚊子和蛇虫“百脚”(娱蚣)。孩子们最起劲,都会争着捧燃着艾绒、苍术的钵头去屋子的旮旮旯旯“薰百毒”。
赛龙舟。一般都在乡村集镇之上,如芝村、洲泉一带为最盛。端午当天,四邻八乡的村民汇集在河岸两边围观赛龙舟的盛况,河面上喝彩声一片雷响。外围水面上,更是欢呼声震天,原来是条条快船竞发,每条快船船梢插有村名的彩旗,坐上6至8名快桨手,后梢大小两支木橹,两人摇橹两人吊帮,中舱播鼓的是指挥,几十条快船你追我赶,金鼓齐鸣。水面银浪拍岸,两岸人头攒动,助威呐喊声仿佛阵阵滚雷,整个水乡一片沸腾。
赛龙舟的举行之日,也是乡间草集的开始之时。各种船只塞满河面,沿河数里设满苶棚、酒肆、货摊,每天鼓乐喧天,热闹非凡。娱神又娱人的赛龙舟比赛,也逐渐由祭神仪式演化成一种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与商业交流活动。
裹粽子。这是展示农家巧妇家务水平高低的最好时机。就连小孩子都要参与其中,先到“野栗子坟头”的箬竹墩里采箬叶。河边长着一大撮一大撮的箬竹叶特别大。孩子一把剪刀,一只竹篮去剪大号的箬竹叶来裹粽子。因为箬竹叶宽长,方便包裹粽子,且竹叶清香,可增添粽子的香味。
端午节的前一天,家中老人一早起床后把糯米、粳米用温水浸泡(不能过凉或过热,温度适中可以使得米能充分吸收水分),还得不时的把温水中的米挠着,以便米更好浸透。随后将用淘米箩滤干的米放到盆里,倒进一些红酱油用手拌匀,此时的白米变成了酱色的米了,这样可以增加粽子的咸香味和紫酱色彩。然后去灶头间里将五花猪肉切成条块状放在钵头中,并放入少许精盐、味精、料酒、姜片、生抽、麻油、香油等调料并用手拌匀待用,最后拿出早已经在昨天晚上就开始闷烧好的箬竹叶放在竹篮里。一切食材总算准备停当。
这时,家中老人才在厢房中摆出两个长条凳,凳放上一个竹匾,这就是工作台了。一般桐乡的老人家们,裹粽子的手艺都很娴熟,取两张箬竹叶均翻转至反面,一头一尾的反方向重叠折起成半开放的兜,放入一大把米,用食指在米中间轻轻划个一字,放入肉条,再填一小把米盖住条肉。 右手把外端箬竹叶往里折叠并向后折去,包好一端再以同样手法完成另一端,绑粽子要先在中间绑一次后才从一端逐一绑向另一端,以防变形,绳子紧度不能过紧或过松,紧了,煮的时候,米粒涨出来涨破了箬竹叶,没有看相,松了,有水进入,粽子太烂,没有口感,需轻扯不移动才行。每个四角粽子的结线处都留有一个长长地线头,以四只粽子为单位,然后将留出的线头捆在一起,便成为一提,方便提取。
一个上午,手快的老人能裹好几十个四角粽子,再一提一提地放到灶头上的大锅里,放入冷水浸过粽子头,点火烧柴……水开15分钟后,把锅里粽子上下对换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时即可。喜欢其他口味的话,还可裹赤豆粽子,将赤豆混合在糯米中,用箬竹叶包裹成尖角粽。煮上一晚,第二天就可以吃到清香爽口的赤豆甜粽子了。
如今,裹粽子的手法,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不会的。一位桐乡老人感慨:“你们这些小年轻啊,只知道买来吃,却不知道粽子怎么包。我老去了,你们就不晓得粽子的做法了。”听着老人的唠叨,一边让人禁不住想,些传统的手工艺恐怕要失传了。
端午节里,桐乡人自己制作的粽子,不止包住了美味,还包含着亲情至爱。
现在的粽子早已商业化,品种繁多。除了传统的四角粽、三角粽,更有水晶粽、冰淇凌粽等花式粽子。味道也有咸的、甜的;清淡的、浓烈的;抹茶味的、蛋黄味的……但老桐乡人,还是会怀念自家裹的粽子的味道。
“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挂香囊;门插艾,香满堂;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习俗的内容丰富多彩,在全国各地也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但这些差异都体现了我们处处祥和的生活场景。
关键词:
网站运营:财经头条
财经头条 版权所有©1997-2016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18864号-11
联系我们: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