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县玛坑乡芹太坵村振兴产业园里,游客正在惬意赏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指导接地气振兴有底气
4年前宁德创新探索选派一批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攻难题, 到目前已有6批544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到村服务
厦门网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陈雅芳 吴苏梅 汤文娟 文/图)拉一条板凳,泡一杯清茶,聊一聊家常……这样的“指导员夜话”恳谈,冯坚已坚持两年多。
2020年12月,宁德市科技局一级调研员冯坚经组织选派,离开原岗位,以乡村振兴指导员身份来到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
两年多来,冯坚的用心,村民都看在眼里。“现在遇到事情,村民都愿意找他说,因为能干成事。”坦洋村党支部书记李青青说。
在宁德,像冯坚这样的乡村振兴指导员共有544名。
“弱鸟”如何先飞?从“唱山歌、念海经”到“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宁德一直在探索。
为破解人才紧缺难题,4年前,宁德创新探索建立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选派一批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攻难题。到目前,全市已选派6批乡村振兴指导员到村服务,基本实现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产业薄弱村、金牌旅游村等全覆盖。
带着一起干:特色村再出发
按照“党群干部帮弱村、产业干部帮穷村、政法干部帮乱村”原则,福安对乡村振兴指导员进行精准选派,切实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机耕路修到茶园,再也没有肥料运上山费劲、茶青挑下山难走的困扰了。”初秋时节,社口镇坦洋村村民叶春雄一早便骑着满载有机肥的三轮车,沿新修的机耕路到自家茶园施肥、管护。
机耕路修上山,背后离不开冯坚的努力。
作为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的发祥地,坦洋村民世代以茶为生。然而,因茶而兴的坦洋村却没有因茶而富、因茶而强。
“乡村振兴落脚点在于解决群众生产困难。”冯坚走访后发现,坦洋村逾九成村民所从事的行业与茶叶相关,因此完善农耕基础设施就是提高生产力的突破口。他多方筹资21万元,在村里新修茶山机耕路8条。
机耕路修建后,不仅打通了与茶山的通道,也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原以为乡村振兴指导员就是来走走过场,现在看来,他确实能帮我们解难题。”叶春雄说。
多接地气,才有底气。抱着这一理念,冯坚在一次次入户调研中,工作簿越记越厚,还摸索出一套振兴坦洋村的组合拳:改良茶树品种、改造生态茶园、建设观光型标准化小微茶叶加工园、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
选定目标,说干就干。找政策、争项目,引企业、搞直播……“驻村两年多,冯指导员都成村里的‘茶专家’了。”李青青介绍,在他的牵线下,北京享业企业管理发展有限公司与坦洋村开展合作,引导茶农大面积改造绿色生态茶园;建设观光型标准化小微茶叶加工园,提升茶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坦洋工夫入驻“福茶网”,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同步打通……
“以金牌旅游村创建为抓手,挖掘历史文化、完善基础设施;再硬化10公里机耕路,让茶农上山路更通畅……”对于下一步工作,冯坚侃侃而谈。
带去新理念:畲族村闯新路
时隔一年,记者沿着新修的环村休闲栈道漫步寿宁县竹管垅乡李家洋村,发现这里变化之大出人意料。
线条柔美的梯田、干净整洁的房前屋后、古香古色的畲族歌台、平坦宽阔的文化健身广场……这样的景象,忙着采茶秋种的村民没想到,老支书叶树智以前想都不敢想。
李家洋村地处深山小盆地,是寿宁四个畲族村落之一,因交通不便、设施落后,风光虽美无人识。
变化始于去年7月初,东侨开发区管委会三级调研员黄亦康下派到村里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经调研,黄亦康围绕县委“家园党建示范村”建设,将“田园畲村”定为目标,瞄准农旅融合发展路子。
为恢复畲风畲味,黄亦康先后筹措资金70万元,修建畲族歌台、畲族文化长廊、畲族文化墙绘,将畲风畲韵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整合打造畲族文化广场。
“我们还准备对年轻村民进行畲语培训,充分挖掘畲族人文历史、民间传说、传奇故事等文化资源,恢复村民讲畲语、盘畲歌、舂糍粑、对唱山歌等畲族传统,复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提高畲村知名度。”黄亦康说。
离村1.5公里的马鞍山,是村里准备打造的另一个亮点。修建这段路的项目已落地,正准备动工建设。
“马鞍山是寿宁中南部最高峰,山顶视野开阔,风景优美,是观赏日出日落的好去处。我们准备将这里打造成景区,让游客来到村里后有得看、有得玩。”黄亦康说。
此外,黄亦康还争取资金完成村道路水毁修复改造、港湾式客运站、环村休闲栈道、操场硬化、村内节点绿化美化等项目建设。叶树智说,现在,村子变美了,环境更好了,畲族风味浓了,来的游客多了,外出的村民也陆续返乡创业。
人走心不走:薄弱村突围
这个暑假,来山城周宁避暑的游客多,宁德市乡村振兴指导员张毅在玛坑乡芹太坵村、纯池镇桃坑村之间来回跑。
记者见到张毅时,他正乐呵呵地向闽江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介绍芹太坵村,“随着桐子坑红军后方医院遗址加紧修复和展陈馆正式开馆,这里成为研学游的好去处”。
大山深处的芹太坵村曾是省级贫困村,户籍人口超500人,可常住村民还不足百人,发展路子少,产业又单一,村民纷纷往外跑。张毅则相反,两年前,他从市里来村里,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
“芹太坵村缺人、缺地、缺产业,但不缺红色资源。”入户走访、座谈交流后,张毅开出“振兴方子”——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园、发展红色文旅、提升人居环境。
确定了发展思路,但村里群众一时不理解、不信任,工作难推进,这让张毅犯了难。
“既然接下了任务,再难我都要干好。”张毅打定主意,一边向上跑项目,一边入户“解疙瘩”。
“张指导员干事认真,每天坚持列工作清单、记工作日志。他做的事,老百姓看在眼里,慢慢地从抵触变信任。”芹太坵村党支部书记叶石松说。
建设红军后方医院展陈馆,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园,复垦近百亩“飞地”,发展中药材产业……两年多来,张毅带领村“两委”争取到项目资金,打出“连环招”。
“去年,我们建立百亩中药材示范基地,产业发展步入正轨,村集体收入今年有望突破50万元。”叶石松说。
基于在芹太坵村交出的优异“答卷”,今年6月,张毅受周宁县委“邀请”,成为该县的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正式“转战”纯池镇桃坑村。
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金牌旅游村、复垦荒地发展林下经济……两个月来,张毅和桃坑村“两委”一起“把脉问诊”。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可持续发展,芹太坵村依旧牵着我的心,我现在两头兼顾,带领两个村共奔富路。”张毅信心满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