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茶旅融合”,寻求地区间茶旅异同,浙江大学“探索茶旅融合”实践团于8月2日-4日前往广西梧州市,深入了解六堡茶核心区茶产业发展,探究茶旅融合实践以及茶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之路。
在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副院长于翠平,中国制茶大师、梧州茶厂总经理何梅珍的陪同下,实践团首站到了六堡茶龙头企业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参观学习。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诞生于1953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供销合作联社直属企业,其所生产、销售的三鹤六堡茶醇香浓厚,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与支持。于2011年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成为广西茶业界中唯一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浙大实践团在梧州茶厂考察学习
(资料图)
考察中,实践团队员们对茶厂发展历程、六堡茶制作技艺、六堡茶的产销历史等进行了深入了解学习。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梧州茶厂一直坚持生产六堡茶,梧州茶厂不仅在“茶”上足下功夫,还每年保价在六堡茶原产地区收购原种毛茶,破解了当地茶农卖茶难的难题,帮助茶农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值得一提的是,梧州茶厂最先于1958年首创冷水渥堆发酵工艺,比普洱茶的冷水渥堆发酵早了十几年。茶厂利用遗留的防空洞打造茶窖,以及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木板干仓用于后期陈化,激发香气,一直使用至今,独特的陈化仓储工艺产生了不可复制的“六堡茶、三鹤味”,其“红浓陈醇”的特色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喜爱。
六堡茶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价值,祛湿养胃,醒酒护肝,对于气候湿热地区的人们来说具有较大的保健意义。除了茶叶的硬实力之外,其软实力也不容小觑。六堡茶越陈越好,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被称为“茶中之酒”。此外,梧州茶厂所产六堡茶包装多样,有砖、饼、竹篓等包装形式,同时茶厂聘请了年轻的设计团队,紧跟潮流,为产品设计推陈出新,根据六堡茶独特的保存条件设计了符合当代审美的包装。在科研团队的努力下,打造多条产品线,使得六堡茶品质得到保证,同时细化产品分类标准,便于消费者按需选择称心如意的风味。
在此次梧州茶厂的参观学习之后,实践团成员们深感想要研究出一款好茶实属不易,而梧州茶厂七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这项事业,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承、丰富与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生于斯长于斯的“三鹤”,终将飞出梧州,飞向世界。
在山坪村,村支书祝雪兰就如何做大做强茶品牌和实践团成员进行了深入交流。“要坚持使用原产地独特环境产出的高品质原料茶叶原料发展传统工艺六堡茶,否则品质参差不齐将会对品牌信誉造成极大的破坏,不利于品牌的持续发展。”祝雪兰认为。成员们从山坪村未来发展、茶旅融合、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等各方面了解到产业振兴这条路充满艰难险阻,明白党员干部引领发展的重要性,深刻感悟走好致富路需要从上到下的共同努力。“作为视野开阔、思想开放的浙大人,站在更大的平台上,也应当承担起青年的责任,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争当乡村振兴的引领者,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灼灼其华。”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
浙大实践团在山坪村考察
随后,实践团前往广西梧州苍梧县沁怡六堡茶业有限公司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企业发展、探究茶旅融合实践。该公司法人代表谭爱云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六堡茶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企业现有茶园700亩,其中绿色有机六堡茶生产基地500多亩;2011年企业获得有机产品转换认证,同年取得SC产品认证。公司注册了六堡长群山商标,2012年企业种植加工基地被定为“广西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在生产车间,实践团了解到杀青、揉捻、堆闷等复杂工艺,深刻体会到六堡茶制作的不易。“在手工制茶技艺和现代大机器机房生产中找到制衡的点,使得六堡茶的加工工艺得到简化的同时,仍不失其味道上的甘美及饮用上的功效,六堡茶的‘红、浓、陈、醇’才得以显现出来,并且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能看见六堡茶走向世界,用实力打响招牌!”公司负责人说。
队员们参观学习
浙大毕业的苍梧县委副书记马士成从政策、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茶文化“出圈”的特点、意义,给实践团一行人留下深刻印象。“要向扎根基层的师兄学习,学成之后会带着知识深耕基层事业,让更多有代表性的农产品品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实践团同学们表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