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陇南市徽县立足“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锚定全省畜牧养殖大县建设目标,落实以养殖业为牵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各项部署,不断扩规模、提品质、夯基础、建机制,加快推进集良种繁育、技术支撑、规模养殖、仓储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畜牧业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县存栏猪22万头、牛2.72万头、羊1.95万只、鸡88万只,总产值预计达到7.69亿元。
扩量转型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徽县作为全省生猪养殖大县和抓点示范县,不断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县域地理特点和资源禀赋,在南北山区乡镇重点发展牛羊草食畜繁育和中蜂养殖产业,在中部川区乡镇重点发展生猪和肉牛养殖循环农业,在养殖基础和资源条件好的区域,积极发展肉兔、冷水鱼、大鲵等特种养殖,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集聚、多元共生的畜牧养殖产业布局。
为进一步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徽县制定出台了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奖补办法,全面落实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生猪良种补贴、保供奖补、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建设奖补等优惠政策,通过招引重点养殖项目落地,培育本土企业发展壮大,形成了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集群。同时,建立健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散户参与科学养殖、抱团销售、“集群”发展。目前,全县生猪饲养量预计达到50万头,已建成4个万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个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个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肉牛养殖也取得新突破,力争尽快建成1个万头、4个千头、50个百头养牛场,培育600个10头以上的养殖户。
龙头引领 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在徽县城关镇王庄村兴疆牧歌养殖基地,楼房式厂房让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生猪住上“公寓”、坐上“电梯”……运用“楼房”养殖模式,企业有效延伸养殖空间,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生猪养殖量增长了7倍以上,实现了产业效益的最大化。
徽县在畜牧业发展中,列支专项资金,制定《徽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奖补办法》,集中力量加快培育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撬动民间资本2亿多元,建成兴疆牧歌10万头、智源5万头、金牧3万头、双兴2万头生猪规模化示范养殖基地,犇犇循环养牛场、锦绣中华蜜蜂养殖场等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点、示范场,加速建设4个千头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户达2210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71%,万头以上龙头养殖企业4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2家,建成国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4家。同时,积极打造“徽县生猪”“徽县中蜂”特色品牌,获得“三品一标”畜产品认证9家,“甘味”品牌认证2家,徽县蜂蜜获得国际有机农业德米特认证、欧盟认证和全国绿色农产品博览会金奖。
种养结合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智源牧业流转土地2000余亩种植玉米,用于加工青储饲料;喂养所产生的粪污,通过发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用于园区生产;沼气池内的废旧沼渣就近还田,补偿土壤肥力,真正实现了生态循环养殖。
徽县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种养结合发展理念,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探索形成“畜牧养殖—有机肥生产—蔬菜种植—玉米基地—秸秆资源化利用”种养循环模式,建成3.4万亩集中连片饲草基地、金牛有机肥加工厂、5万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中康利30万吨畜禽饲料生产线、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建成畜禽粪污处理大型沼气站(点)3个、10万吨有机肥生产厂1家,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有效实现了种养结合、种养双赢。同时,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科技、新技术,积极推进全县万头以上养殖场实现自动投喂、降温采暖、消毒防疫、储存转运和粪污资源化利用、自动化处置方式,走上绿色、生态、智能养殖之路。
延链补链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我们的饲料供不应求,为进一步满足市场,正在新建年产30万吨的饲料生产线。”对于畜牧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中康利饲料厂负责人刘琳对市场充满信心。
在江洛镇金牛有限公司,一条条现代化的肥料加工线正在紧锣密鼓地生产。收集来的畜禽粪便及废弃有机物,通过发酵加工变成了可供粮食、蔬菜、苗木等各类农作物使用的有机肥料。
徽县紧盯畜牧业全产业链条发展,制定《徽县畜牧养殖产业链建设方案》,升级改造生猪良种繁育场,支持中康利饲料厂、金牛公司有机肥加工厂发展壮大,招引10万吨饲草加工项目落地,推进50万头生猪屠宰场项目、5万吨生猪肉品加工冷链物流等拉长产业链项目建设,鼓励生猪养殖企业建设标准化预冷集配中心、低温分割加工车间等配套设施,不断提高生猪产品加工储藏能力。同时,积极谋划推进集生猪屠宰、加工、冷链为一体精深加工项目,建立育种基地、提升培育能力、强化防疫保障,完善冻配繁育、兽药销售、成品销售等环节,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全产业链架构和健全的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全县畜牧养殖产业实现了从“小、散、弱”的传统养殖方式向“高、精、强”的现代化养殖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