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既是文明传承的必然选择,也是基层发展的题中之义。近年来,胡源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掘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山寨七七会”文化资源,积极探索价值转化实现路径,努力打造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助力实现强村富民。
不等不靠建设阵地,夯实运营基础。文化阵地是文化传播的主战场,为在集中活动之外能够继续全面展示古老民间表演的风貌,进一步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的民俗学价值,胡源乡盘活利用集体资源,在胡村村老祠堂打造完成“张山寨七七会国家级非遗陈列馆”,建筑面积100余平方米,陈列十八罗汉、大刀、铜钱鞭、三十六行道具、各式旗幡等,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国遗“张山寨七七会”提供宝贵资料。同时,依托2022年缙云县省级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对柘岙口村祠堂进行修缮提升,为“女子叠罗汉”项目的训练表演提供场地支持。2022年胡源乡获评“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校地合作整合资源,激发传承活力。现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传统文化边缘化,年轻一代对非遗缺乏兴趣和了解渠道,传承面临断层。胡源乡积极发挥现有传承人引领带动作用,会同乡域内小学开设非遗传承综合实践课程,组建国遗表演社团,设置“秧歌队”“铜钱鞭”“大联欢”“三十六行”等文艺表演项目以及“胡源罗汉”“广播操”等体育表演项目。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国遗”传承小能手评比、艺术“2+1”汇演、“胡源民俗进校园”等活动,融艺术欣赏和亲身表演为一体,激发小学生了解非遗、学习非遗、宣传非遗的兴趣与动力,实现活态发展。章村小学基于“张山寨七七会”首创自制竹木“炮乐”演奏节目《竹林听风》获得2022年浙江省中小学艺术表演类器乐一等奖。
转变思路创新载体,厚植发展动能。文化走进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造福人民群众的重要途径是资源转化。胡源乡坚持保留“张山寨七七会”传统方式,创新探索“非遗+”发展模式,按照“浪漫胡源”定位,打造“非遗+红绿融合”旅游带。积极拓展“祠堂+文化”,通过改造提升章村村章氏宗祠,打造完成红妆婚嫁基地,并成为“缙云户外婚姻颁证基地”,2022年与嘉兴市平湖市独山港镇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情有‘独’钟,‘源’来有你——‘山海之恋’宋婚巡游”活动,2023年,来自上海、慈溪等地7对新人按照南宋结婚礼仪,在章氏宗祠完成集体婚礼仪式,有效提升乡域知名度,同时在毛氏宗祠收纳婚嫁、生产、生活相关藏品,建成民俗文化博物馆,保留特有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特色。目前,通过发展红妆婚嫁产业,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近10万元,同时可为全乡农文旅产业引流,形成良性互动。
“张山寨七七会”是胡源乡独一无二的优质资源,下一步,胡源乡将继续深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立足特色、放大优势,努力打造振兴乡村经济的新亮点、新特色和新优势。
关键词: